每日一字丨自然篇(呙)

每日一字丨自然篇(呙)

旋涡

自然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呙”wǒ,象形字,异体字作‘咼’,‘呙’字目前尚未见于任何古字体中。根据文献对‘呙’旁形声字的描述推断,其创造年代早于汉朝。‘呙’描绘地是一种自然现象即旋涡,上‘口’为旋涡在介质中的轮廓,‘人’为旋涡旋转的符号,‘冂’为旋涡外部的介质外沿,不封口表示外部介质之大。造字本义:旋涡,引申为‘像旋涡的事物’。

备注:虽然这是一个很酷、很精炼的象形字,但显然并非出自‘甲骨文创造者’之手。西周早期创造的象形字一般为俯视视角,战国楚文字时期创造的字多为形声字,或加字根而并无实际意义、或仅改变部首位置。及下文据此推测,‘呙’可能创造于战国至秦末之间,与‘旋涡’义有关的汉字共计22个。

扩展阅读:古文献中最早提及龙卷风的是在《庄子》中,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主流说法为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译文:“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展开全文

辞书《尔雅‧ 释天》:“焚轮谓之穨,扶摇谓之猋,风与火为庉,回风为飘,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阴而风为曀。”

《尔雅》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后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猊(suān ní,即龙九子之一,形如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也有认为《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抟tuán扶摇羊角”和“扶摇谓之猋”中的“扶摇”即是古人对“龙卷风”的称谓。水漩涡和龙卷风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这可能是‘呙’字被创造的重要时间节点。

古文释义

【唐韻】苦媧切【集韻】空媧切,音跬。

【說文】口戾不正也。

【廣韻】同喎。

【集韻】或作

又與和同。【淮南子·說山訓】咼氏之璧。

又【正字通】音戈。姓也。南唐咼拯,宋咼輔,明咼文光。

来源:汉字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