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的发展与演变之(二)玉琮形式——细小形和圆镯形玉琮

玉琮的发展与演变之(二)玉琮形式——细小形和圆镯形玉琮

良渚文化 玉琮

高1.8厘米、宽上端1.25厘米、下端1.2厘米、孔径上端0.5厘米 、下端0.45厘米

江苏省吴县草鞋山198号墓

良渚文化,兽面柱形器

横山出土,兽面纹在柱形器上旋转错落的布局,还可见于反山M12,两者均出自墓主头部右侧。此件柱形器的兽面主要靠浅浮来表现,没有细密的刻划,有助于理解兽面的基本构成。

良渚文化,龙纹玉管

瑶山 出土,外壁以浅浮雕和阴线结合的方式雕琢三节版龙首纹图案,下半节仅剩下眼镜部位,应是被事先截取。出土于近邻三叉形器上方,两者应该是成组使用。

良渚文化,龙纹玉管,反山出土。

良渚文化,玉柱形器,瑶山11号墓出土,高3.3厘米、直径5厘米、孔径1.4厘米。

这一迹象明显的反映出,饰有兽面纹的细小型玉琮,应该是良渚人为了祈求神的保护,用玉料雕成琮形,并琢饰上氏族成员崇拜的“神徽”的护身装饰品。它同大型玉琮一样,均具有驱魔辟邪,祈福祛灾之用。

圆镯形玉琮

器物内外均呈圆形,中间穿孔较大,外部明显无四角,只是在雕琢兽面纹的地方,做成浅浮雕形式的凸起或四块对称弧面方块形式的凸起。这样,没有兽面纹的地方就自然形成了间隔形的凹槽。其目的显然是为了突出琮面上的兽面纹。

中原龙山文化, 陶寺类型晚期,玉琮

外径7.2-7.5厘米、内径5.8-6.2厘米、高2.6厘米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1267号墓

良渚文化,圆镯形玉琮

龙山文化,圆镯形玉琮

外径7厘米

延安市碾庄采集,延安文物局藏

镯形玉琮在吴县张陵山、上海福泉山、武进寺墩等墓地均有出土。有的琢成单层兽面纹,即琮体一周为四块凸起的兽面。有的略有不同,似简化了的“神徽”形象,上为神人,下为兽面。这种造型的玉琮是良渚文化中出现较早的一种形式。晚期墓葬中也有出土,其延续时间较长。

商,圆镯形玉琮

通高8 厘米、射经6.7 厘米、射璧厚0.5厘米

商晚期,镯形玉琮

高2.8厘米、外径7.2厘米、射径6.7厘米、厚0.5厘米

妇好墓出土

图文资料整合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单位所有,若涉及到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