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
疍家,(漢語拼音為dàn,粵音“但”daan6,但亦有一部分人會說成粵語“鄧”dang6,客家話拼音tan4,潮州話dang3),漢族的分支,日常生活中與疍家通用。是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一帶,一種以船為家的漁民。疍家分為福州疍民以及廣東疍家人。福州疍民講閩方言,福建閩東稱福建疍民為“曲蹄”、福建漁民。廣東疍家人講粵方言,被稱作“水上人”或漁民、疍家人等。由於他們經常生活在遊船上,他們的腳同生活在陸地上的人略有差別,因而得一矮化稱謂“曲蹄”。
基本介紹
中文名:疍家民族:漢族分布: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拼音:dàn jiā
起源,分布,分類,民俗文化,語言,服飾,飲食,居住,沙田,文化,信仰,歷史發展,
起源蜑,在唐時己經記載,柳宗元在《嶺南節度饗軍堂記》說:“卉裳罽衣,胡夷蜑蠻,睢盱就列者,千人以上。”而到了北宋時期,樂史在《太平寰宇記》卷一五七記載:“蜑戶,縣所管,生在江海,居多舟船。隨潮往來,捕魚為業,若居平陸,亡即多,似江東白水郎業”。宋朝周去非之《嶺外代答》卷三外國下“蛋蠻”條更是有詳細描述:“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蜑也。欽之蜑有三:一為魚蜑,善舉網垂綸;二為蚝蜑,善沒海取蚝;三為木蜑,善伐山取材。凡蜑極貪,衣皆鶉結。得掬米,妻子共之。夫婦居短篷之下,生子乃猥多,一舟不下十子。兒自能孩,其母以軟帛束之背上,盪漿自如。兒能匍匐,則以長繩系其腰,於繩末系短木焉,兒忽墮水,則緣繩汲出之。兒學行,往來篷脊,殊不驚也。能行,則已能浮沒。蜑舟泊岸,群兒聚戲沙中,冬夏身無一縷,真類獺然。蜑之浮生,似若浩蕩莫能馴者,然亦各有統屬,各有界分,各有役於官,以是知無逃乎天地之間。廣州有蜑一種,名日盧停,善水戰。”最早的《香山縣誌》中記錄了對蛋家徵稅的情況:“魚課米:洪武二十四年二千一百七十九石三斗二升。成化後,更定蛋戶二百八十七石二斗四升三合。有閏月加米二十八石七斗三升。業戶一千四十,米四百石四斗七升。閏月加米九十五石六斗”。由此可知,至遲在洪武年間,香山所在地區已有納稅蛋戶。單戶以漁鹽為業,既稱“魚課始自宋”,蜑家的歷史至少始於宋。舊時分布於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動漁民稱作疍家人。疍家是我國沿海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疍家,這一稱謂有人認為是因為疍家人常年以舟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殼漂泊于海面,所以稱為疍家;也有人認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與風浪搏鬥,處於險惡的生存壞境,和獨特的謀生手段,生命無保障,如同蛋殼般脆弱,故稱為疍家。疍家人主要從事沿海港灣的漁業和水上運輸,他們祖祖輩輩浮家泛宅,與水為伴,長期與風浪搏鬥,被人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以前的疍家人受不到陸居居民的認同,官府也不把流動漁民入冊,是沒戶籍的,等同野生野長,死後不準在陸地埋葬,只好葬在沙灘形成的沙崗地帶,一些沙墳逢大雨後,屍骸拋露,野狗爭食,慘無人道。疍家人的婚禮有沙田民歌唱:沙田疍家水流柴,赤腳唔準行上街,苦水鹹潮浮爛艇,茫茫大海葬屍骸。由此之故,疍家素被岸上人蔑視,諸如不準穿鞋、不準建屋、不準與岸上人通婚等等,其制約力強似官規。分布疍家主要生活在珠三角、粵西沿海,閩東沿海和閩江流域,閩南廈門鷺江和泉州晉江流域,在其它閩粵桂瓊浙沿海地區亦有分布。疍家往往以江海為家,居無定所。分類疍家分為福州疍民以及廣東疍家人。福州疍民,福建閩東稱福建疍民為“曲蹄”、福建漁民。廣東疍家人,稱“水上人”或漁民、疍家人等。各地疍民生活在不同船泊、水域和方言,所以有不同名稱之分。兩廣(廣東、廣西、海南)的疍家話屬於粵語方言,而福州疍家人則主要使用福州話。民俗文化語言廣東疍家人的母語為漢語粵方言(疍家話),語音與粵語廣州話很近似,但有一些獨有的辭彙。福建疍民母語多為當地的閩語。服飾疍家人的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舊時以唐裝為主,現在隨時代變遷,以時裝為主。上世紀50年代原生態傳統疍家衣裳與舊時大襟衫相似,女裝為闊大袖口、寬短褲腳的黑布斜襟樣式。疍家原始的衣著顏色以藍色為基調。男女都穿著短、寬、窄袖的上衫,寬短的褲子及於足踝之上。疍家人有戴海笠的習慣,不論四季,頭戴既可遮陽又可擋雨的海笠(垂檐漁民帽),疍家婦女喜愛留長髮,姑娘們把頭髮結成不容易散開的五絞長辮,發梢上綴紅絨,休閒時就讓長辮搖晃垂及腰際。結了婚的婦女把長辮在頭頂上盤成髻。舊時而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包在婦女頭上的狗牙氈布。所謂狗牙氈布是一塊2.5×2.5尺的黑色方布,四邊是用紅藍綠等各種顏色絲線繡成的小斜三角,形似狗牙狀,手工精細,顏色錯落有致。珠海地區民間服飾。水上人家的婦女習慣披黑色氈布(頭巾),其作法是把布裁成方形,再用各種顏色的絲線,憑手工在布邊縫繡成小斜三角,直到四邊全部繡滿,各種色彩錯落有致,人們俗稱這種頭巾為“狗牙氈布”。披戴氈布時,先對角折成雙層三角形,然後在中間放入一長形椰衣(硬紙片也可以)。這種氈布披在頭上,成一拱形,突出額頭一、二寸,護著雙耳,兩邊臉龐各露一半。一些未婚的漁家女則用紅色的“狗牙氈布”,或者平邊氈布。疍民婦女還有專門的短褲,長度只到膝蓋上端,配以藍色或灰色的色調,顯得樸質而純美。褲子的後面則是往外翹,以免下田或者下海捕魚把褲子弄濕。婦女在褲子上一般還繫著銀腰帶,腰帶上雕刻這美麗的圖案,銀腰帶的作用主要不是美觀,而是當疍民出海的時候,海上潮濕的空氣容易使腰部沾上水氣,引起風濕。但銀腰帶去恰好避免了這一點,美觀而實用。飲食疍家人長年累月都在海上捕撈作業:大海給予了疍家人各式各樣的海鮮食材,而他們也用自己的智慧將這大海的饋贈烹調成最獨特的美味。他們是最了解海鮮的水上一族,每天的飲食中也是三餐不離海鮮。因此不論是海鮮食材的獲得,還是海鮮的烹飪方法,沒有誰比疍家人更得心應手的了。疍家講究的是食材的天然和新鮮,原汁原味,習慣不像其他地方的烹飪,不需要孜然、辣椒、味素什麼的佐料,鹽和花生油,即使是貝類也只加點蒜茸即可,熟後以後撒些蔥花,既提味又好看。既有香氣,又保持了野生海鮮的鮮味和口感。他們將水燒開,把剛撈上岸的海魚、海蝦洗淨,放入水中浸熟,加些鹽、姜,輔以蒜、醬油即可,白水煮菜是水上人家獨特的海上飲食味道。疍家人每天都會收穫大量新鮮的海魚,為了更好地保存下去,他們往往會選擇將海魚曬製成鹹魚乾。在上世紀的70至80年代,你還能常常看到疍家人集體在港口附近的岸上晾曬魚乾的壯觀之景。疍家鹹魚煲是傳統的美食,原料是鹹魚乾配以肥豬肉,大火燒開,再文火燜焗。鹹魚里的高鹽分直接滲透到肥肉中,而肥肉中的油脂又將鹹魚的香氣勾帶出來,兩種食材之間相得益彰,共同呈現出了一種漁家簡單的美味。無論是搭配乾飯還是稀飯,都是開胃下飯的首選,滿足了成日在海浪中顛簸勞累的疍家人對生活美食的樸素追求。
居住過去疍家人以舟為家。嶺外代答蜑蠻條說:“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蜑也。”他們生活在水上,他們選擇一個河灣坦地,幾十條小艇聚集一起,為停泊的地方,沙坦搭幾間茅棚,為公眾活動場所,茅棚為疍家人聊天議事或節氣拜祭用。兒童跑到沙灘活動。嶺外代答說:“蜑舟泊岸,群兒聚戲沙中”。他們以艇為家,日常生活均在艇上。疍家艇多為篷船,篷的大小與船的大小相應,船篷是由竹篾所織造構成,彎成拱形,做成瓦狀,漆以桐油,以防水遮陽。船篷一般都有三至五片,船舷兩傍,相對立柱四至五對,以竹架起為梁,把船篷架起遮擋風雨或烈日,嶺外代答:“兒學行,往來篷脊,殊不驚也。”可見疍家人的孩子,小時便能在船篷上走動,習慣了水上生活。船尾用櫓,拖著櫓為舵。船槳兩支,是行船的動力,行船時船槳架在舷柱上支撐,稱為“掉槳”,船首有竹篙,在淺水時撐船,叫“撐竹”,也用以定船入埠,稱為“邁船頭”。晚上疍家人把船篷放下到船舷,便成了休息的窩棚。後來隨著圍墾開發,疍家人在水邊搭寮居住,他們住的地方叫作“疍家棚寮”,是傍岸臨水架設的棚戶,竹瓦板壁,陳設簡單。疍家人的寮屋一般用原木、竹子、茅草、樹皮等為材料建築而成,牆壁多用樹皮或竹編織成圍笆圍成,屋頂多以茅草、樹皮。這種茅屋冬暖夏涼,居住舒適。《清史稿·食貨志一》:“ 廣東總督奏稱,撤毀雷 廉交界海面之潿洲及迤東之斜陽地方寮房,遞迴原籍,免與洋盜串通滋事,並毀 校椅灣 等三十二處寮房共百六十二戶,另行撫恤安插。解放後,政府鼓勵疍家上岸居住,疍家人耕種沙田,或組建漁業合作社,疍家人分得土地,他們依海邊河涌的高處而居,改住磚瓦房,現在多改建小樓房。沙田沙田在廣州邊海諸縣,都有沙田,順德、新會、香山尤其多。每到二月下旬,疍家人都到沙田上圍墾,結牆柵二重固定。沙田是圍墾灘涂而成的土地,成了土地後,疍家人在上邊耕種,廣東新語說:“七八月時耕者復往沙田塞水,或塞篊箔,臘其魚、蝦、蟮、蛤、螺、〈蟲呈〉之屬以歸,蓋有不可勝食者矣。其田皆一熟,或種秋分,或白露,或霜降,必兼種之。使自八月至十月,月月有收,其以八九月熟者曰小禾,秋分、白露、霜降等種是也。以十月熟者曰大禾,赤秥是也。沙田鹹鹵之地,多種赤秥,粒大而色紅黑,味不大美,亦名大秥,皆交趾種也。”打開地圖,就發現中山市坦洲鎮很多圍的地名。明朝時期,坦洲是圍繞界涌口一帶山邊灘涂圍墾造陸的。 造一條圍堤把一片灘涂圈起來,珠江口磨刀門潮水漲,圍堤水閘放下,使水不能灌入基圍中。 所謂基圍,就是圍堤。由於基圍多是灘涂圍堤而成,基圍靠陸地一面多建成一條河道,河床高於低潮位排放高地的來水,一邊疏浚臨水,由於往往堤內比堤外河道還低,如果河道積沙,打開圍堤水閘,讓帶沙的河水進內,等潮水退後,打開圍堤臨水一面排水,長期織沙為陸,改造沙田,或深挖為塘,堆積為基種植,。圍堤建成,圍墾的疍家人找圍堤高處搭寮居住,一個圍內的疍家人往往近百口人,組成一條基圍村。 坦洲經數百年的圍海造田,幾呼是圍圍相套,層層推進,因而出現很多圍的地名,據統計,中山坦洲鎮的圍多達百個,是目前世界上最多圍字地名的鎮。文化諸疍以艇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未聘,則置盆草於梢,女未受聘,則置盆花於梢,以致媒約。婚時以蠻歌相迎,男歌勝則奪女過舟。廣東的水上疍家人有一種自娛自樂的一種漁歌文化- 鹹水歌,又稱鹹水嘆、嘆哥兄、嘆姑妹、嘆家姐。包括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嘆家姐等。鹹水歌有長句、短句兩種,字數不等,風格各異,抒情悠揚。而高堂歌則以每段四句,每句七字為規則,一、二、四句押韻,以敘事為主,格式如七律七絕一樣。
早在明末清初鹹水歌就已流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帶。人們為調劑生活,增加之間的友情,逐漸形成了一種對歌酬答的習俗。主要用獨唱、隨編隨唱、對唱等形式歌法。作為珠江三角洲一帶先民們世代流傳的口頭文學,它反映了珠江入海口“沙田”(河流衝擊而成的沙灘)地區的疍家民間生活:海河生產和沙田農耕勞動,具有海河文化與農耕文化和融合的特徵。疍家歌以其獨特的形式,伴隨著疍家人的一生,百多年來,為疍家人的生活增光添彩。自有疍家人以來,這裡的疍家人已經習慣用唱、嘆流暢的疍家歌來舒心解悶,歡樂助興。他們在嫁、娶和喜慶的日子裡唱;在出海打魚、搖船駁艇時唱;在織網絞纜時唱;在田間地頭、休閒歡聚時唱,處處歌似清風細雨,情如涓涓流泉。可惜這種文化瀕臨消失,原因這種文化只有年事已高的水上人懂唱,但在廣東中山坦洲仍有人用粵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流傳廣泛,曲目豐富,至今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漁歌唱法文化。1949年後,疍家人上岸居住,孩子們進了學校讀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政府幫助疍家的青壯年讀書識字,並幫助他們發展生產,使他們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觀,使疍家人能正常地溶入現代社會。信仰疍家人常常“出海三分命,上岸低頭行。”逐漸,他們形成了自己的“疍家文化”。過去的疍家人少文化,信鬼神,不管吉凶都要托諸神靈,至今沿襲。他們信仰道教神仙為主,主要是水神,媽祖是水上救難之神,求她保祐行船平安;北帝是調水之神,求他風調雨順;龍王是水族之神,求它魚鮮滿獲;土地是安居之神,求他保護屋宅。主要是與其生活生產活動有關,他們也信觀音菩薩,那是他們要求子求孫這傳宗接代的大事。每逢初一、十五都給它上香,且必備豬和魚奠祀,讓神明保佑他們安全幸福。疍家人求神,一般巫祝都唱著鹹水歌:三杯燒酒滿沱沱,王姓阿生捰老婆,龍鳳明燭照神靈,祈求保祐阿生哥。一杯保祐子孫生滿地,二杯保祐白髮齊眉,三杯恩愛甜過糖李,丁財二旺呀一齊來。在廈港疍民群體中,祖輩相傳,對媽祖“愛敬如母”,感受到媽祖就好比“安嬤”、“娘禮”一樣慈祥親近。岸上建神廟,船上有神龕,家裡有神像,媽祖神恩深入人心。早期小疍船上的“船仔媽”,刻畫著“定風穩流,護佑安詳”等祝辭;到了釣艚時代,媽祖的神龕安置在船老舟代睡艙的“紅格頂”,供奉的“媽祖組合”(媽祖及其收服的千里眼與順風耳),刻畫的內容更為豐富,有“澤被蒼生,安瀾利濟,功敷海洵,救難解困”等。長期以來,人們還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漁家疍民在海上遇到風險時,長輩焚香跪拜媽祖,小輩們直呼媽祖婆,往往有紅燈或神鳥出現,有的人竟稱在冥冥中見到民女裝束的媽祖降臨,施展神技幫助他們解危脫險。歷史發展史家之偏見不亞三姑六婆,以致疍家人有歷史而乏記載,縱然冒出英才,亦遭重重埋沒。廣府地區的岸上人傲傲然而不自知,其實他們的日常生活頗受疍家影響。吃蛇、吃魚生、炒田螺、艇仔粥、舊時長期流行的薯莨布(罾布)、廣府曲藝不無其元素滲入的鹹水歌,乃至跟騎樓有明顯淵源關係的疍家傳統建築“乾闌”,岸上人也從疍家艇里照搬不誤。此外,明代南海縣籍大詩人孫蕡在其《廣州歌》中細緻入微地寫道:“疍娘頭上微風過,勾盡遊人是鬢鴉!”一斑足以窺全豹,對疍家女性自成一路的美學實踐,岸上人會不會因耳濡目染而“見賢思齊”? 岸上居民對疍家人的歷史性貢獻,或許就是“疍家”這個稱謂本身。“疍家”原為“蛋家”,這個字使用了很長一段時期,因其冷僻,後來換作同音而常用的“疍”。至今,我國港、澳、台地區的學術界在論及相關問題時,仍沿用這個“蛋”字;而在大陸地區,有關部門考慮到“蟲”作為合成字形旁的負面影響,於1965年出版的《新華字典》中把相關義項的“蛋”規範為“疍”(按,“疍”本是“蛋”的坊間俗寫)。由是,“疍家”的本意為“居住在小船上的那類人”。
直至上世紀50年代,廣州珠江兩岸仍然泊滿成群結隊的疍家艇,其壯觀陣容堪稱廣州一景,但現今的廣州年輕一代已不知疍家為何物了。因為上世紀60年代,作為一個社群類別的廣州戶口疍家已上岸定居,分布在大沙頭三馬路、濱江東路以及南岸路,跟岸上人融為一體。不過,疍家曾存的影跡卻兀自忽閃在些許我們常掛嘴邊的粵俗語裡。 一句是“疍家雞,見水沒得飲”。疍家也吃雞養雞,但只能關在籠子裡養,那雞整天望得見籠外綠水滿江,卻無法啄飲。如此情狀,有似世代望岸興嘆的疍家人。這句俗語,本意在於比況人們對自己所期冀的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無奈,但其喻體卻道盡昔日疍家的心酸。 還有一句是“拉人夾封艇”(拉:捉拿;夾:兼上)。這是粵中民間對官府執法過程的詼諧概述。犯了罪案,當事人被拘捕,象徵涉案財產的居屋被封存,這不奇怪;怪卻怪在這話為何不說發生在岸上的“封屋”,而偏說相對比例要小得多的發生在江河上的“封艇”?無他,這古怪概述凸現出當時社會觀念對疍家根深蒂固的歧視與偏見。 粵俗特信鬼神,此風疍家尤烈,蓋因舟居危險,禁忌多多故也。疍家怕水鬼尋替身,見人溺水每每袖手,不敢搭救;疍家認為婦女身體污穢,不許婦女跨越船頭;疍家惟恐覆舟,吃魚時那條魚在碟子裡攤著直到兩側魚肉吃光也不可把魚身翻轉;湯匙擱在桌面不可讓匙背朝上……疍家的諸多禁忌統稱“棹忌”,蓋棹乃行舟同義語也。“棹忌”這一疍家獨創的特殊俗語,為岸上人所接受,融入粵方言主流,泛指生活中的“不妙”、“麻煩”、“糟糕”。
相關詞條
疍家疍家,(漢語拼音為dàn,粵音“但”daan6,但亦有一部分人會說成粵語“鄧”dang6,客家話拼音tan4,潮州話dang3),漢族的分支,日常生活中與疍家通用。是廣東、廣西...
疍家人疍家人是對中國沿海地區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主要分布於福建福州、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份。疍人:《州志》卷一七《祠祀》、卷一九《宦跡·顏槦傳》載:蛋戶,...
疍家話疍家話(英:Tanka dialect),又稱水上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粵語-廣府片。是疍家人(廣府人的一支)所使用的粵語方言,與廣州話接近,使用人數不明。疍家人廣泛分布...
疍家服飾寬大的“大襟衫”、精緻的繡花“包頭”、掛在孩童身上的救生“葫蘆”……日前,這些獨具特色的沙田疍家服飾已逐漸淡出當地人的視野很難再見到這種傳統的特色服裝,...
疍家婚禮疍家婚禮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婚俗。主要分布在北海市地角鎮,這裡即為船家聚居之處,有以“舟楫為家”的傳統,或傍岸臨海架設“疍家棚”。疍家婚俗表現在男女未訂婚的...
潮汕疍家人有時候,俗語可以反映社會生活方式。如潮汕俗語“疍家拍女么走上船”就是反映疍家族遺痕。疍家人是閩粵一帶的水上居民。...
疍家棚疍家棚是一家位於北海市餐館,適宜朋友聚餐、休閒小憩、隨便吃吃。...... 疍家棚是一家位於北海市餐館,適宜朋友聚餐、休閒小憩、隨便吃吃。餐館名稱 疍家棚 地區 ...
疍家花船疍家人以舟楫為家,捕魚為業。一輩子的生活都與船有關。婚慶這一人生重大的慶典自然和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疍家花船其實就是一條普通的木船,它只有在當地人...
疍家鹹魚煲疍家鹹魚煲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傳統名餚,屬於海南菜。三亞十大名菜之之一。疍家漁民常年居於海上,捕到上好的魚(多以紅魚為主要材料)時,將其放在船隻甲板曬制,在...
閘坡疍家漁民婚俗閘坡疍家婚俗是廣東省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流傳於陽江市閘坡以及陽東縣東平鎮、陽西縣沙扒鎮、陽春內河等地區的水上居民生活的一個獨特水文化現象。...
北海疍家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北海疍家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企業,成立於2014年10月29日,註冊資本200萬。...... 北海疍家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企業,成立於2014年10月29日,註冊資本200萬。...
北海疍家美食村北海疍家美食村是一家餐廳,位於 北部灣路4號。...... 北海疍家美食村是一家餐廳,位於 北部灣路4號。中文名 北海疍家美食村 地址 北部灣路4號 主營項目 ...
疍族是因最初漢人見蛋民使用一種特殊形式船隻,船首尾皆尖高,船身平闊,其形似蛋,故稱“疍船”(見《太平寰宇記》),又因其生活在船上,以船為家,故又稱“疍家”...
疍人海南疍家 船上生活 從岸上回家 放學中的疍家孩子 疍家的船 疍家船屋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1. 海南疍民起源:原居於陸地 唐朝起大量遷入海南 .南海...
鹹水歌鹹水歌是疍家的歌曲,又稱疍歌、蜓歌、蠻歌、鹹水嘆、白話魚歌、後船歌等。疍民生活在海邊鹹水之中,所唱之歌,被人們稱之為“鹹水歌”。鹹水歌沒有固定的歌譜,...
水上婚嫁水上婚嫁習俗便源於疍家人對歌成親的禮儀。它形成於清初,成熟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融匯了廣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備婚宴、接新娘、拜高堂、會歌友等幾個環節...
撐粉撐粉用天然馬蹄粉代替硼砂鹼水,香糯軟滑的疍家"撐粉".曾經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輩最懷念的味道。"疍家傳統系列小食"是東涌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疍家糕作為一種...
鄭一嫂(清朝人物)鄭一嫂(1775-1844),原姓石,乳名香姑,系廣東新會籍疍家女。其前夫姓鄭,因排行而俗名鄭一,新安(今深圳寶安)疍家人。鄭氏夫妻生有兩子。“失龍寡嫂”而言,大...
廣州鹹水歌鹹水歌是一種流行在廣東省廣州市及珠三角地區的傳統民歌,屬於疍家漁歌。它既是疍民閒時以娛樂的船歌,又是疍家迎娶習俗、慶賀中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廣州鹹水歌...
鄭一嫂鄭一嫂(1775-1844),原姓石,乳名香姑,系廣東新會籍疍家女。其前夫姓鄭,因排行而俗名鄭一,新安(今深圳寶安)疍家人。鄭氏夫妻生有兩子。“失龍寡嫂”而言,大...
大鰲鹹水歌鹹水歌是疍家人自娛自樂的一種原始歌謠,居住在新會、中山、珠海、順德等珠江口沿海一帶沖積平原上的疍家人廣泛傳唱,至今仍保留傳統的唱法。...
熱門詞條
Hard Out Here
啟悅
kiss you
鍵盤保護膜
非洲
蜜色死神
江河水
佝僂症
入菩薩行論
味覺
肉粽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
勇士
印刷設計
M10
七分褲
明媒正娶的妻子
CUTE
少年可期
one
艾米莉·狄金森
火柴人大亂鬥
無線寬頻路由器
NFS
佩特拉
東邪西毒
石垣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