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孩子的世界也一样。
有些所谓“朋友”,就是见不得你过得太好。他们可能动不动甩脸子让你猜心思,总贬低你的努力说“卷什么卷”,你一学习TA就阴阳怪气......和这种人相处就像穿着湿衣服跑步,越跑越沉。
这总情况我们可以告诉孩子,那些需要你小心翼翼维护的关系,本质上都是能量黑洞。
《少年的你》剧照
真正的好朋友什么样?
你上课记笔记TA不会怪你不理人,反而下课主动把记得更全的那页拍给你;
你说“今天作业多,不去逛街了”,TA回“正好我也要刷题”;
考试你考砸了,TA不会说“我早说你不行”,而是甩给你一本错题集:“重点我都标红了,赶紧看!”
你上课记笔记TA不会怪你不理人,反而下课主动把记得更全的那页拍给你;
你说“今天作业多,不去逛街了”,TA回“正好我也要刷题”;
考试你考砸了,TA不会说“我早说你不行”,而是甩给你一本错题集:“重点我都标红了,赶紧看!”
这不是逃避或者背叛,而是每个人必备的自我防护机制。
就像你不会让损坏的APP拖慢手机速度,也别允许负面关系消耗你的能量。
《小舍得》剧照
友谊应该珍惜
但更该有底线
大家可以和孩子分享 三个"不"的交友原则:
不讨好(别当跟屁虫)、不勉强(不想去的聚会就拒绝)、不解释(没必要跟所有人交代你的选择)。
不必为了合群强融圈子,比如,很多孩子会担心在学校被人说不合群,是书呆子,所以明明想好好学,还是加入了上课传纸条聊八卦,下课组团去小卖部的队伍。
这些拧巴的心思我们都经历过,也是长大后才会明白:
那些真正值得交的朋友,从来不是求来的,而是你埋头赶路时,自然遇见的同路人。
再说句扎心的话:你永远交不到比你优秀太多的朋友。学霸不会和天天抄作业的人深交,自律的人不会和逃课成瘾的人混在一起。想要进入更好的圈子,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朋友像季节
会变才是常态
孩子们小时候,可能会觉得要跟某某某做一辈子的好朋友,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
小学时手拉手去小卖部的伙伴,现在连朋友圈都不点赞了;
初中一起逃课买奶茶的死党,如今见面只剩尬聊......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别难过,这不是谁做错了什么。
就像你小时候最爱看动画片,现在却迷上悬疑小说——人在成长,朋友自然会换,所以要坦然接受。
每个阶段的朋友都有特殊使命:
初中的闺蜜教会你青春期的心事不用独自扛,高中的同桌让你知道原来刷题也能找到成就感。哪怕后来不再联系,那些互相打气的夜晚、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的课间,都变成了你骨子里的勇气和底气。
所以,如果曾经形影不离的人越走越远,不必追问“为什么”。就像你不会责怪春天的樱花变成夏天的绿荫,只要记得彼此陪伴时的温暖就好。
《小舍得》剧照
独处不是孤独
而是在偷偷升级配置
最后说句大实话:现在让你睡不着觉的人际关系,等长大后会发现根本不算个事。
友情自然值得珍惜,但真的没有如胶似漆、热络亲密的朋友,也没必要焦虑。
不用强迫自己跟所有人打成一片。食堂自己吃饭能节省时间,体育课自己练投篮进步更快,放学路上戴着耳机听英语听力特别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