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闬闬细雨”是什么雨?
读某报所载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稿,《细雨中我们俯首志哀,细雨中我们携手前行》,其中开头一段写道:“21日清晨,北京的天空飘着闬闬细雨,天安门广场在举行升国旗仪式,为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降半旗志哀。”这开头写得感情浓郁、富有动感,但是其中“闬闬”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还从没有见过。于是查阅词典。
“闬”(音“汉”),《现代汉语词典》中录有三个义项:里巷的门;墙垣;(名)姓。在网上查找,找出四个义项:里巷的门,又泛指门,如“里~对出”;防备,如“乃作水门……以~寇偷”;乡里,如“陈之,归乡~”;墙垣,“~庭诡异,门千万户”。此外,还有一个义项,即在古代与“闭”通用。
但无论哪个义项,也和“春雨”毫不沾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后来,在网上搜寻答案,看到有材料说,某报有将“王濛”的名字印成“王闬”的怪事,原来是因为“濛”是个冷僻字,不常用,报纸排版时,无法打印出来,所以就有了此等事情了。看到这里,我也才恍然大悟:那“闬闬细雨”不过就是“濛濛细雨”啊!
其实“濛濛”和“蒙蒙”是通用的,打不出前者,就用后者好了。
附:
特写:细雨中我们俯首志哀,细雨中我们携手向前
稿件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21日清晨,北京的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天安门广场在例行的升国旗仪式后,为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降半旗志哀。
细雨中,我们哀思绵绵。
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人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5时33分,在人们的凝望中,国旗到达旗杆顶部后缓缓降下,人们纷纷脱帽肃立,现场气氛凝重。仪式结束后,许多群众仍伫立广场,久久不愿离去,为玉树人民祈福加油。
中国工商银行职工王晓春特地和妻子带着7岁的女儿果果从三元桥赶到天安门广场。“降半旗致哀表达了我们对于死难同胞的尊重,也是一种爱心的传递,让我们更加团结,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来自河北廊坊市第二小学的教师华文琴说,“灾区的人们现在虽然遇到了很大的灾难,但有我们的祖国、有我们的人民在后面支撑着,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细雨中,我们祝福无限。
上午10点,清华大学哀悼活动在主楼前广场举行,数百名师生胸佩小白花,手持菊花,冒雨赶来参加。
降半旗仪式后,清华师生面向玉树所在的方向默哀3分钟。许多路过的师生也纷纷停下脚步,肃立默哀。将对生者的鼓励,对死者的悼念,遥送到青海玉树。此时,淅沥的春雨也好像在为死难同胞悼念。
四位清华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诵了专为悼念死难同胞创作的诗歌《牵着你的手》。创作者王思源说:“我们希望用这种形式表达对死难者的纪念和对生者的安慰,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灾区人民的生活会很快好起来的。”
参加哀悼活动的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李明杰,家住青海省民和县,有亲戚在灾区地震中受了轻伤。“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很短的时间内伸出援手,让我非常感动。我很早就有毕业后回家乡工作的打算,这次经历坚定了我的决心,我要好好建设家乡,回报人民。”
细雨中,我们众志成城。
10时,天空仍是一片阴霾,北京东直门公交枢纽内汽笛长鸣,80多位身穿公交制服的司售人员集体为玉树地震灾区的死难者默哀。而正在公交枢纽内的乘客,不论是已经上车的还是正在等候的,也随着这些司售人员一起默默表达对遇难者哀思。
北京公交八方达公司东直门分公司党委书记张桂庭说,自玉树发生地震灾害后,每一名职工都非常关心灾区人民的情况,纷纷表示,“区各族同胞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都是玉树人,我们都要为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心意”。
司售人员积极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截止到21日职工捐款已经达到上万元。很多公交职工表示,自己不能到现场去救人,只能通过捐一点钱来表达自己的心愿,“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表表心意,只要是尽力了,就是对灾区群众的一份支持”。
细雨中,我们携手向前。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北京王府井的繁忙一如既往,不同的是很多商场关停了喧闹的音乐,街头三个大型户外电视屏幕都显示出“沉痛悼念青海玉树地震遇难者”的字样。
王府井步行街工美大厦大型电视屏一直在转播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我们在一起》特别节目。大屏幕下聚集起越来越多的行人。一对中年夫妇从大屏幕对面走来,默默地看着屏幕上“天安门广场下半旗为玉树地震遇难同胞志哀”的画面,当国旗快到旗杆顶部时,他们轻声唱起“前进,前进,前--进--进”。
10时15分,聚集在大屏幕下的人群渐渐散开。人群中的李海平仍难平复自己激动的心情,“玉树,加油!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中国人的脊梁永远不会被压弯。只要大家团结一致,携起手来,我们就是长城,就是泰山!”
(执笔:新华社记者孙晓胜,参与采写:新华社记者李江涛、李亚红、李志勇、程义峰)